猫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几率?
首先,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,病毒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,只要有足够的时间,任何生物都可以被感染上病毒。 然而,并不是所有的病毒感染都会造成传染病的爆发流行。这是因为自然界的微生物是在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、繁衍后代的,当微生物接触到新的物种时,会因物种边界而发生变异,导致病菌不能致病或感染率低下;还有由于动物体内存在各种各样的抵抗机制(免疫),使得病原体无法有效复制而引起疾病的发生。 所以,一般情况下,我们不会患传染病。
但是,如果接触了患病动物的皮肤黏膜伤口(如被抓伤、咬伤)或者被含有病毒的分泌物沾染,就有可能被感染。 接下来,我们来了解下有关狂犬病的知识。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2017年全年统计数据,人类死于狂犬病的人数约为5.9万,超过95%的患者来自发展中国家。我国属于狂犬病的高发地区之一,虽然犬感染率较高,达到38.4%(来源:中国狂犬病流行病学数据库),但人类病例仅占全球报告病例数的1/10左右。
引起人类发病的病毒株大多来自犬,但近年来,通过接种灭活疫苗,我国多数地区的疫苗接种率达到较高的水平,使得野犬病毒的传播受到影响。随着疫苗的有效接种和暴露后处置措施的健全,我国近几年报告的病例数明显低于往年。 虽然我国的防治工作成效显著,但狂犬病作为致死率极高的传染病,只要病毒存在于世界上,无论疫苗如何有效,就存在发作的可能。
那么,患有狂犬病的动物,它的唾液里是否一定有病毒呢? 要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需要先了解狂犬病病毒在动物体内的潜伏与传播途径。 目前的研究显示,狂犬病病毒具有嗜神经性,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脑和脊髓,少数情况下也会损害周围神经系统。
病毒在体内主要以NSE(神经细胞表面抗原)和SSA(神经炎特异性抗原)的表达为标志进行扩散传播。病毒从感染的神经元末梢进入胶质细胞,进而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,并在神经细胞内繁殖。 当大脑受到病毒侵袭时,患者可出现精神异常、幻觉、言语不清、抽搐等症状。 值得注意的是,病毒在潜伏期并不一定出现在患者的唾液中。有研究指出,约50%的非致命性狂犬病病例的脑脊液中有病毒增殖,而病毒血症出现于约60%的病例中[1-2]。当动物唾液中含有病毒时,说明它已经处于发病期,具有较高的传播风险。
当然,对于尚未发病的动物,只要我们做好预防措施,就可以避免被感染。 对于已被狂犬病毒感染的宿主(包括人兽共患病毒感染者),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。预防感染的最有效的措施是注射疫苗—被动免疫制剂复合剂。需要注意的是,疫苗只能预防未来的感染,对已感染的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并无效果。早发现、早治疗仍然是我们防止感染的首要原则。